董志强教授来我校作题为《艺术的终结》的学术讲座
2025-03-11     来源: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   作者:综合办公室编辑:刘婕   查看:  

            2025311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学学者董志强,带来题为《艺术的终结》的学术讲座,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以“什么是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说’终结的究竟是什么”为主题,旨在探讨1980年以来美学界和艺术理论界持续关注的艺术终结说的本质及其对当今的启示。讲座由内江师范学院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文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主办,是“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学术讲座系列”的第十一讲。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欣遥主持讲座,范长江新闻学院院长陈丹,张大千美术学院副院长高登明,以及内江企事业单位的艺术爱好者,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文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的宋学勤、刘鸣谦、陈磊、刘婕、刘铁彬等100多名老师、大学生等,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董志强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大的方面:一是艺术终结论提出的背景、思想史渊源和相关的艺术创作实践状况,二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的比较,三是艺术终结论的内在悖论,四是从西方艺术观念史来看艺术终结论的实质,五是得出“艺术终结论终结的是相应时期的艺术范式”这一结论。

   董志强教授着重梳理了西方艺术史、美学史上的艺术终结论及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和代表人物,尤其是结合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的代表性人物杜尚《泉》、安迪·沃霍尔《布里洛盒子》等作品,比较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分析了“何物为艺术”“何为艺术”与“何时为艺术”之间的区别,指出艺术终结论的理论背景关键在于哲学的语言转向。

   然后,得出阶段性的结论:“艺术终结说中的‘艺术’是特指的历史时期的艺术,而不是作为一般概念的艺术”。并结合西方艺术观念史,侧重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分析各种艺术终结论的内在逻辑。

   董志强教授指出,西方艺术史上有两个基本范式,一是自柏拉图以来确立的“模仿的艺术”范式,二是夏尔·巴托《美的艺术》(1748年)和鲍姆嘉通《美学》(1750年)确立的“美的艺术”范式。这两个范式分别被黑格尔和丹托终结了。而20世纪中后期的新的范式,正在形成中,尚未建立。

   最后,董志强教授得出结论:一是艺术终结论真正揭示的是美学理论的困境,是既有美学理论的终结;二是黑格尔的美学终结的是“模仿的艺术”范式,丹托的理论终结的是“美的艺术”范式。并鼓励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新的时代把握机遇,探索建立新的理论和范式。

   讲座最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与董志强教授就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研究,艺术创作如何突破既有范式,撰写学术专著时如何在学理上予以深入挖掘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欣遥代表主办方向董志强教授致谢,指出本次讲座不仅让我校师生串联起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而且进行哲学层面的深入撕开,对丰富校园文化,促进相关课程教学和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等工作均有助益。全体人员以热烈掌声感谢董志强教授,并合影留念。

(图文/文鸿铭  初审:宋学勤  复审:刘婕  终审:李欣遥)

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

2025年3月11日